TOC專文  存貨管理的兩難

TOC專文  存貨管理的兩難

 

「明知相思苦,可以不相思,靜來苦思量,情願相思苦」-胡適

管理存貨的專業人員若讀到胡適的這首詩,或許更能體會那種「要相思」和「不要相思」心情上矛盾的兩難。因為這和在工作上存貨管理所遭遇的心境很相似。怎麼說呢?存貨管理有一個基本要達成的目的就是要滿足客戶的需求。當客戶下單時,可以立即自庫存中迅速出貨,以提高準時交貨率。

但是若要達到此目的,就必須要有充足的庫存,不僅是成品,也包括半成品和原料。如此一來,庫存就經常要維持較高的水準。雖然客戶的需求一時滿足了,公司業績也可提高。但是總經理和負責財務的主管在達到業績成長的目標之餘,回過頭來檢討,往往會責問為何庫存那麼高?以至於公司的獲利不高或現金流動緩慢,公司積壓太多的資金在庫存上,則存貨管理的人員就會被責問為何沒有控制 好存貨,讓庫存水準那麼高?

另一方面,若存貨管理人員認為公司要求將庫存降到最低,就擔心可能會發生缺料之情形,造成生產線可能隨時有斷料停線之危險,而客戶的訂單就無法如期交貨。存貨管理管理的人員於是陷入了「建立高的存貨」和「建低的存貨」兩難的衝突。這種情況可以用限制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 TOC)的衝突圖來表示,如圖一所示:

此圖可由圖的左邊「目的」讀起,即要做到好的存貨管理,就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即及時交貨,滿足客戶需求,以及降低庫存,減少資金積壓,如果為了及時交貨,滿足需求,就必須建高的存貨,例如一個月的庫存。另一方面為了降低庫存,減少資金積壓就必須建低的庫存,例如零庫存,於是建高的存貨;一個月或是建低的存貨,例如零庫存兩種想法就產生衝突。

 

如何化解這存貨高低的兩難,就需要仔細檢視此衝突圖中的一些管理思維和假設。例如傳統上存貨管理人員直覺上認為為了及時交貨,滿足客戶,就必須要建高的存貨,例如一個月的庫存?這樣的假設是否成立?是否合乎邏輯。舉個例說,一般人都同意,如果要成功就一定要努力。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假設努力是達到成功的唯一或必要條件。但反過來思考,凡是努力的人就會成功嗎?答案卻不盡然。因此可從另一角度思考,除了努力以外,還有那些條件可以成功?那麼要達到「成功」的條件就不只一項,例如機會、能力,本身的條件等還有其他的事項。

同樣的道理,為了及時交貨,滿足客戶,難道一定要建高的存貨嗎?例如一個月的庫存。難道不可以用更低的庫存,例如一週的庫存或甚至於零庫存?藉由挑戰一般人普遍的認知,和習以為常的想法,可以打破過去的假設和思維如圖二所示,激發新的構想。例如可想出下列的方法:

一、減少一次生產或採購的批量,庫存就不會有太多的庫存。

二、如果供應商可以縮短交期,迅速交貨,就不需儲存太多的庫存。

三、打破最低數量(minimum order quantity)的限制,一次一個的訂單也做。

四、庫存交由供應商去管理(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

五、使用多少,付多少。沒有使用之前的庫存歸供應商。

六、需要多少才由供應商進多少貨(Lot for Lot)。

七、與供應商一齊作預測及計畫,供應商可及早備料,縮短交期。

八、將庫存的資訊和銷售的狀況告知供應商。

生產系統或及時上述的這些方法,在業界已實施多年,例如豐田的生產採取小批量生產,WAL-MART則與供應商分享每日的銷售資料和庫存的狀態,使供應商得以及時供貨並降低庫存。

 結語:

希臘的哲學家亞理斯多德就會說過:「目的只有一個,方法卻有許多個。」因此存貨管理的兩難就是建高的庫存也不是,建低的庫存也不行,類似胡適的「要相思」和「不相思」的困境。但若能藉此衝突,打破過去的思維和假設,就可想出一些創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也就是用低的庫存仍然可以做到及時交貨,滿足客戶。

 

Arthur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