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擇

每天我們都要做一些抉擇,不管是大事或小事,出於自願或被迫,例如:午餐要到那裡吃?吃什麼?晚餐也是一樣。進入一家未曾去過的餐廳,翻看幾頁的菜單,每一道菜似乎都好,就不知那一樣最好,光是從菜名還不能確定菜餚是否美味可口,問一問在旁等候客人點菜的服務生:「你們餐廳那一道菜最好呀?」她回答的是標準答案:「都很好!」如此一來又增加了一些困難,為了怕耽誤了服務員的寶貴時間,只好隨意點了幾樣,有時事後都忘了自己點了那幾樣菜,但這一餐也吃得很愉快,作抉擇似乎不難。

久未連絡的一位朋友,一日來家裡小坐,談到工作的近況,告訴我最近靜極思動。同時有二、三個機會找上他,因此想聽聽我的看法,作為他是否轉換工作的參考。我對他的個性和做事的風格是有點瞭解,但對於他所提的新的機會的內涵卻毫不知悉。說實話,我怎麼能給他什麼建議,幫他分析這每一項機會的利弊得失。聽完他的說明,我只好告訴他:「照著自己的理想去做吧!」他的理想是什麼,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作抉擇有時很難,連親朋好友也幫不上忙。

從小到大也記不得經過多少考試,測驗的方式有是非、選擇、及問答。面臨的都是抉擇。是非題似乎比較容易,不是對就是錯,答對的機率是五十。選擇題就要在三個答案或四個答案當中選一個,答對的機率就更小,然而生活裡所面對的大多數問題,往往不像是非題那樣的對錯分明,也不像選擇題那樣;可以三者選一或四者選一,有時候可選擇的更多、有時候只有二個選擇;要或不要,沒有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現實生活裡的試驗比測驗卷的更難。

作抉擇比較容易的時候,可能是處理一些較不緊要的事,例如點菜,或決定到哪裡遊玩,因為作錯抉擇所付出的代價(機會成本)較低,大不了下次不要點同樣的菜或再到同一餐廳。但是有些事情作抉擇就要特別審慎,因為錯的選擇往往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或損失。當然,如果能帶來預期的效益或好處是更理想的,但是損失和好處兩者相差可能極大,這也就是作抉擇常使人患得患失的緣故。

作抉擇另一個困難是資訊不足,無法預知這樣的選擇是否會導致預期的結果,例如一份新的工作是否會比放棄的原有工作更好。未來的發展會如何,這些都無法事先就知道,因此使人猶豫不決,進退兩難。

另一件使作抉擇變得很困難的是,有時我們被迫要在很短的時間如一瞬間或幾秒鐘內要作出抉擇,例如:地震來襲時,天搖地動,是要奪門而出,還是留在原地靜觀其變,這樣的決策有時關係到生或死的機運。但不論作抉擇是容易與否,資訊是否充足或思考的時間是否足夠,我認為真正考驗的是作抉擇時當事人的 想法,價值觀、理念、或內心裡更深層的渴望。

印著各式各樣的菜單中有人挑選雞、鴨、 魚、肉等葷菜,有人則挑選清淡的素菜。有人轉換工作是為了更好的待遇,有人是希望爬到一個更高的職位,有的人只是為了更接近自己的理想,即使待遇稍差一點也不在乎。無論是那一種選擇,都是更接近他/她心中的欲望, 或是真正的自我。

任何的抉擇都會有些風險,這也是抉擇的難處。人人都想作一個最安全的抉擇,得到想要的,同時最好也避免承擔任何風險,但是天下卻沒有這種便宜的事情,我們選擇了我們想要的,也就必然要承擔這一個抉擇所帶來的一切,不管是好或壞,就像有智慧的人說的:「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下一句話應該是「無怨無悔」。」

作抉擇因為承擔的風險大,就更需要極大的勇氣。今天的企業經理每天要作許多抉擇,也都面臨時間緊迫、資訊不足、風險大等壓力,但又不得不在瞬間作出抉擇。因此考驗的是經理人的理念、想法、價值觀,或是平時從各種事務的觀察、學習和認識中所培養的素養。例如當景氣不好時,應該採取節流或是開源的抉擇,企業的經營應該朝向降低成本或提高價值而持續努力,經營者勢必要在兩難當中作一明智的抉擇,才能帶著眾人朝正確目標奔去。

北歐航空公司總裁傑恩-卡爾森(Jan Callzon)帶領北歐航空公司由一家虧損累累的公司,脫胎換骨式地扭轉成一個工氣高昂、賺錢的公司,並獲得全歐「最佳航空公司」的殊榮。他將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昌成一本書,書名是《關鍵時刻》。書中也提到瑞典一個古老的故事-「臨溝一跳」,用它來說明有時必須勇於承擔風險。故事是這樣的:在中古世紀共有兩個世仇的家族,相互敵對,以深溝為界;但是其中一方長大的女孩卻愛上對方的男孩。一天,男孩奮力一跳,躍過深溝來到女方這邊,卻被女方族人捉住並綁起來,當作俘虜。女孩子看到這情況,便跑到深溝旁,考慮要不要跳過深溝到對方那邊。因為她若是跳過去,對方就會將她捉住,成為人質,雙方就有同樣的籌碼,她所愛的男孩就不會被處死或傷害;但若是她跳不過去,不但她自己喪命,她的愛人的性命也會不保。女孩子考慮了一下,勇敢地跳過去,她成功了!不但挽救愛人,也使敵對的雙方重新思考如何重建彼此的關係。他用這個故事來說明面對抉擇時的兩難,決策者除了直覺以外還要加上勇氣,才能將明訂的策略,付諸實行。

每一個人有自己的選擇,有人喜歡人多熱鬧,有人喜歡獨處,頭腦較冷靜;有人追逐時髦、趕流行,有人獨來獨往,獨樹一幟,只要對別人無礙他(她)愛做甚麼別人管不著。

美國詩人勞伯‧福斯特(Robert Frost)寫了一首很有名的詩《那條沒有踏上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他是這樣說的:

二條路在黃木林裡分叉

而我無法二條路都走

身為一位旅者,我站著思考良久

而儘可能往一條路上看去

一直到它轉彎處的樹林

然後再看另一條路,只為了公平起見

或許可以找到更好的一條路

因為它的草綠些,也荒蕪

來往的旅人也許曾將之

磨損得差不多

晨光同樣輕灑在二條路上

不允許我再躊躇不前

喔,我是這新的一天的第一位旅者

知道一旦上路就踏上不同的路

許多年之後

我也許會提及這事,並帶一點輕嘆

二條路在林裡分叉,而我-

我選擇一條較少人行走的路

而這造成後來很大的差異

在一個十字路上,詩人選擇一條較少人走過的小路,你呢?人類走到另一個新世紀的出發路上,我們會選擇什麼的路走下去呢?戰爭或和平?野蠻或文明?仇恨或相愛?經濟發展或生保護?進步或毀滅?這是一個需要高度智慧和勇氣才能作的抉擇。

原稿來自安瑟管理顧問通訊1999年12月25期

管理拾穗(NO.806)

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

*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Arthur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