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勝有聲

中秋過後,在這海島上,才真正感受到一些涼意,家裡的冷氣機先停止轉動。一道鋒面過境後,電風扇也停下來。夏天時大開的窗戶,這時唯恐那冷風吹入,緊閉起來,室內就變得安靜許多。夏天時,清晨五點多太陽就緩緩升起,曙光可照進屋內。隨著時間的推移,每天它可照射到的地方越來越深入室內。夏至過後,它又一寸一寸地往後縮,直到完全退出屋內。每天陽光在屋內挪動的腳步是極細微的,但是季節已悄悄地從夏轉換成秋,接著是冬。這一切的變化都在極其安靜的情況下進行,這地球四時的運轉是無聲的。

日常生活周遭,到處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聲音;有大自然的聲音如風聲、水聲、雨聲,有人為的聲音如機器、車輛、音響設備等發出的聲音。這些聲音有的強烈,有的微小,有的悅耳,有的刺耳。而其中凡是動物都應該會發出聲音,而且會視不同的狀況調整聲音,例如獅子、老虎會發出震攝的吼叫聲,小鳥發出悅耳的聲音,但是最豐富的聲音可能是來自人吧!人聲除了用來表達喜怒哀樂的各種心情以外,還可以模仿貓、狗、小鳥等動物的聲音,以及火車、摩托車、鼓等器物的聲音。人的聲音可用來發出命令、唱歌、講話……等。談話時,從對方聲調的抑揚頓挫,音量大小、急促、或緩和,可得知這個人是處在心情平和、高興、悲傷、緊張或憤怒的狀態。人與人接觸時,很容易就可以從對方說話的語氣和聲調感覺到對方當時身心的狀況。聲音成為溝通的一項主要工具。

聲音也是一種利器。古代敵對的兩軍短兵相接時,雙方先來陣前叫陣或喊話,一來打擊對方士氣,二來提振自己的聲威。然後雙方人馬才大聲呼喊,一湧而上。現代的鬧市裡,有人手持麥克風吆喝來往行人,趕緊入內選購,否則遺憾終身。店家還選擇播放節奏快的音樂,音量大到震耳欲聲,讓人沸騰、失去理智,但是的確會吸引一些過路的客人,入店搶購,達到預期的效果。

每逢選舉時,大街小巷都可看到候選人的宣傳車到處穿梭,並用高分貝的喇叭,播放音樂或為候選人拉票;而候選人也舉辦各種晚會到處造勢,不但攻擊對手,也拉抬自己。在電視上看到這些候選人幾乎都是用吼叫的方式說完一句話,而每一人的聲音都幾乎是沙啞的。因為若不如此,無法激起選民熱騰的情緒,影響選情。

然而,有時我會想:利用強烈的聲音是否真的會達到影響對方的目的?高分貝、強烈的聲音固然會吸引人的注意,但是其效果是遞減的,第一次聽到時會被吸引,但是如果發現聲音的背後並沒有太多實質的東西,一而再以巨大的聲響來吸引人是很容易使人疲憊,甚至於產生厭惡,接著就是想逃離那個環境。

在企業裡,許多高階主管通常也在開會或各種場合,手拿著麥克風,或提高講話的音量,大聲地向公司同仁宣揚公司的經營理念和目標,或向客戶推銷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他說的慷慨激昂、口沫橫飛,但聽眾卻無動於衷。為何會如此?也許公司裡的同仁已經聽太多了,心中已經是一灘死水,激不起一絲漣漪。而客戶或許覺得他只不過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重要的是他是否真正支持或做到他所說的,而不僅是說說而已。英文有句話說:「你的行動說的那麼大聲,所以你說的話我都沒聽見。」(“Your actions speak so loudly, I can not hear what you are saying.”― Ralph Waldo Emerson)

聲音固然可傳達一些信息,但是它的效力畢竟是有限的。老子就說:「大音希聲」,意思是:真正大的聲音是幾近無聲的。譬如在社會上真正的民意幾乎無聲,在市場上客戶真正的心意,也是無聲的,讓人無法捉摸;在企業裡,員工真正的心聲,也往往是無聲的。這些聲音在平時幾近無聲無息,但一旦凝聚起來,其所出的聲音往往大到令人無法想像,它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改變一家公司在市場的占有率,決定企業一位高階主管如CEO的去留。

一位消費者購買了標榜貨真價實、品質有保證的產品,在要求退換時卻遭拒絕,他就不會再購買同一家的產品。不景氣時,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大聲疾呼要求員工降低成本,節省每一分錢,然而出國搭飛機時,他單獨選擇商務艙,不願與其他員工一齊坐在人多、座位又小的經濟艙裡。今後不論他如何說服或要求員工降低成本,員工就會漫不經心地當它是耳邊風。

反過來說,一位沈默寡言的企業經理,如果以身作則真正做到他平時對員工的教誨,例如隨手關燈,不浪費每一滴水,不利用公司的資源作個人用途,即使他平時沒有經常在口頭上做宣導,員工看在眼裡,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效果。

一個經營得很好的公司,其辦公室有時是沒有太多的聲音;而運作順暢的工廠,也不會有太多的雜音。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就曾說過,一個經營好的公司通常是很安靜的,沒有太多英雄式搶救緊急狀況時發出的吼叫聲或怒罵聲。

人與人的相處也是一樣,有人善於說些華麗的言語,有人不善言辭,但是當朋友有需要時,有的人僅止於口頭表示,有的人卻採取一些實際的行動。華麗的言語只能悅耳,而實際的行動才能真正打動人心。

記得曾看過黑澤明晚年拍攝的一部片子,有一場景是這樣的:有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婦人來拜訪家裡的婆婆,媳婦端了茶水給老婦人,然後退到一旁去做自己的事,過了一些時刻之後,訪客告辭離去,媳婦去收拾茶杯時順便問婆婆說:「我好像沒聽到你們二人在講話。」婆婆回答說:「她(訪客)是來看我的。」意思是她只是純粹來看我的,不是來聊天,何需講話。看到這一幕,讓我真正感受到白居易在琵琶行詩裡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是怎樣的一個境界。二個有著長年默契的人,也許從過去的無話不說,隨著歲月的增長,轉變到不用說話,而仍然可以做心靈的溝通。

當這個社會日日夜夜到處都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聲音,人的心也隨之浮躁不得安寧。然而一個人唯有在安靜時,才可思考,做好事情,而不至於在吵雜的環境中迷失了自己。

宇宙的運行和地球的轉動是無聲的,卻帶來四季的變化;同樣的,真正能改變人心的往往不是聲音,而是無法言語的部分。無聲的力量有時遠大於有聲,而且持久。

生活裡無法擺脫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而真正無聲的世界有時也會讓人覺得一片死寂,了無生趣。這時在家或辦公室裡就會選擇一些輕柔的音樂像帕哈貝爾(Pachelbel)的卡農(canon),讓樂音在空氣中如香水般的漫開出來,而心情就會變得平靜、祥和、愉快。

本文取材自 安瑟通訊 2002年12月 第43期

管理拾穗(NO.887)●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Arthur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