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錶的故事

幾位大學同學不定期約好一同出遊,閒話家常,聊一些工作和生活近況。數月前選在淡水的左岸,白天參觀十三行址博物館,夜宿老友家中。臨睡前,大家仍在聊天,我習慣地脱下手錶,拿在手上搖了起來,一位老同學看到了,就問道:「你為什麼要搖手錶?」我告訴他,這是機械錶,需要上發條,它才會繼續走動。平常走路時,擺動雙手它就會自動上發條,睡覺前怕半夜手錶停止不走,才要先為它上發條。

這年頭幾乎所有手錶都是電子錶,手錶裡面裝個電池就能不停的走好幾年,停了,換個電池又可再走好幾年,大家都很少用機械錶,自然也看不到上發條的動作。我之所以會使用機械錶,是有個小故事:從前物質較匱乏,並非每一個人都擁有一隻手錶。學生時,一切生活作習都是按課表進行,聽學校定時敲的鐘聲,也就不需看手錶來知道時間。到了考上大學,要離家到外地求學時,父親將他使用的一隻瑞士機械錶交給我,一來可以讓我知道正確的時間,也隱含的告訴我,我己經成年,今後應該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從此以後,這隻手錶就陪伴著我,走過四年的大學生活、服兵役、出社會工作、結婚、小孩出生到父親往生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這隻手錶漸漸的不靈,走走停停,鐘錶店的老闆建議我換一隻新錶。

看著滿櫃子的新錶,要從中挑選一隻新錶,心情是複雜的,意謂著原來的手錶必須脫下來當紀念品,而許多的新錶當中卻又不知道要挑那一隻比較好。這時鐘錶店裡的電子錶已有取代傳統機械錶的趨勢,新推出的電子錶大部份是著名的日本品牌如CASIO等。在新舊手錶之間,我仍偏愛機械錶,一來是它比較環保,不需要更換和拋棄電池,二來可以藉這隻手錶思念我父親以及他送我手錶時的心情。我的第二隻機械手錶戴到現在又匆匆過了二十年,其中只有一、二次送修,換過零件和錶帶以後,它仍健康得很,只要我不時揮動手臂讓它上上發條即可。

十餘年前,我在一家外商公司工作,開會時鄰座是位來自瑞士的外籍主管,我很自然的看到他手上帶著一隻有著彩色塑膠外殼和漂亮錶面的手錶,初看起它像一隻兒童戴的玩具錶,我於是問他:「你這是什麼錶?」他反而問:「你沒看過嗎?這就是Swatch!」那時我對帥奇錶(Swatch)還陌生。於是他就得意的加以說明,他說:帥奇錶是瑞士人開發出來的一種新錶,他們將傳統的手錶增加新的用途,也就是它除了具備傳統的功能準確報時以外,已成為個人身上的一個配件,例如去參加郊遊,打網球等休閒活動時,手上就不必戴一隻嚴肅的名貴手錶;可以在不同時間搭配不同顏色的衣服或心情而更換不同的手錶。因此一個人也可以擁有幾隻手錶,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他好像覺得他的說明還不夠清楚,事後又影印了一些有關Swatch手錶的相關報導資料給我,於是我對 Swatch有更多的瞭解。

手錶是瑞士的著名產品,早期的人都以擁有瑞士製的手錶作為擁有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象徵。瑞士人所製做的手錶準確而且精美,他們也不斷地研究發展新產品,並開發出石英振盪錶。瑞士人以製做精緻的機械錶為榮,於是把石英錶的技術轉售給日本。但始料未及的是,日本人將石英錶改良之後,廣受市場的喜愛,卻嚴重侵蝕瑞士手錶市場。到了七十年中期,瑞士手錶的全球市場占有率由1974的 43%,至1983年降至15%。瑞士人必須設法反敗為勝,於是他們找到瑞士商人海耶克請他設法逆轉頹勢。海耶克研究二、三月之後提出報告, 認為「越多人戴手錶,手錶就會賣得越得多,生產就會越多,也就更能自動化。若能以低成本製造高品質的產品,就可以奪回市場。」於是推出Swatch錶。在美國推廣初期使用的廣告詞是:「你能擁有第二間房子,為何不能擁有第二支手錶?」它最初的名字是"Swatch"(Second watch)也可稱之為瑞士錶(Swiss Watch)。經過後來不斷地改良,在價格、品質、品牌、流行時尚等方面加強,終於為廣大的消費者,特別是年輕族群所喜愛。據估計在1992年共賣出了近一億隻Swatch 並奪回了53%的世界市場。如今 Swatch不但成為一種產品時尚,也延伸到太陽眼鏡、腕錶型傳呼機、通訊產品,以及小汽車Smart Car。瑞士人憑靠他們的創意和執著又奪回曾經失去的市場。

自從瞭解到 Swatch 的傳奇故事之後,我就對它刮目相看並加添另一種喜愛。現在我也會買Swatch 錶贈送親人作為禮物。但是至今我仍然習慣在手腕上掛著那一隻像我父親一樣樸實、厚重個性的機械錶。

安瑟通訊 2004年4月 第51期

管理拾穗(NO.888)●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Arthur Ts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