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結構化指標改善工作成效

一、課程說明
        相信很多人都有制訂工作指標的經驗,但有經驗並不代表你的工作成效就此改善。常見的困惑如下:

  •  不知如何制訂指標

  •  訂了指標,但不知如何有效使用

  • 指標訂了也用了,但似乎沒有明顯成效

  • 不知如何檢驗現有指標是否有效?

    以上困惑說明了兩件事:
    一、潛意識裡大多數人都相信工作指標是有用的
    二、但指標如何制訂及如何運用才能改善工作成效,顯然不是那麼簡單。

    我們將在課程裡說明工作指標的確對於改善工作成效是有幫助的,但指標的制訂必須遵守一定的程序,依其用途區分為監測指標及控制指標,且兩者之間一定要有因果關係。還有監測指標的監測方式、警戒標準、異常啟動機制,以及控制指標的控制方式及可行性...都必須事先考慮周詳,否則指標只會淪為一個缺乏意義的符號,與工作毫無關聯,當然也就不會有任何成效的改善。簡言之,沒有經過調查、規劃、設計的結構化指標,絕對不是一套有效的監控工具,當然不可能有任何工作成效的改善。 

    結構化指標就是一組經過設計的關聯性指標,有目標指標(亦稱終極目標)、監測指標及控制指標,彼此可用一棵樹狀圖呈現出來。樹的頂端就是我們想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每個終極目標可由一組監測指標或控制指標來加以監測或控制,如果監測或控制指標太過複雜,我們還可將之往下分解成更為簡單的指標,以便易於監測或控制,確保終極目標的可行性。像這樣目標與指標環環相扣,目的就是確保終極目標易於監測,且於差異發生時確保我們有辦法透過控制指標加以調回目標值。

    以下是課程的大綱,一開始由學員分組討論現有指標的定義、目的及其使用情形,並分享現有指標的成效及缺失。然後引進結構化指標的定義、相關實用原則及説明範例。最後由學員現學現賣,將所學應用到既有的工作上做為結束。


、課程時數
      建議時數為6小時,可配合各公司的現況,依授課重點與時間分配比例


、課程大綱
        1. 從現有指標說起 (分五組討論及發表) 
        2. 
指標的建立及管理程序
        3. 指標結構與檢驗準則
        4. 指標的監控模式
        5. 現學現賣 (分五組討論及發表) 
        6. 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