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阿波羅13」話團隊合作
文:曾渙釗
團隊合作(teamwork)是任何企業或組織所期盼的,企業主管希望有一個堅強的團隊,可以攻堅克敵,達成預定的目標。而團隊的成員也希望屬於一個可以愉快共事、共患難的團隊。但是一個由許多不同個性、生活背景、學歷、經歷、思考邏輯、價值觀都不同的人所組成的團隊,要建立共識,達成共同目標,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什麼是好的團隊合作是不容易說清楚的。不久前自影片“阿波羅13”,觀賞到一場團隊合作的好戲,印象頗為深刻。這影片是根據真實的太空冒險故事改編而成的……
1970年4月11日,13點13分美國太空總署(NASA)自佛羅里達基地發射了一枚火箭昇空,阿波羅13帶了三位太空人奔向月球,執行第五次的登月計畫。二天後,即4月13日在距離月球只剩下六分之一的路途上,太空船後端一個二尺長的壓縮液態氧氣瓶在搖動時忽然爆炸,氧氣外洩,太空船為之癱瘓,並失去了賴以為生的氧氣和電力。此時距離地球200,000英哩。因控制艙失去功能,為了求生並減少電力和氧氣的消耗,三位太空人只好很快地移到附著的登月小艇,登月小艇原來的設計只能容納二人生活二天,緊急應變下將之權充救生艇,要容納三人,還要支持四天才能回到地球。
接下來的四天裏,美國及地球上的人,原本對於登陸月球已漸漸覺得不是什麼新鮮的事,電視台也不轉播,自新聞中得悉在外太空的阿波羅13發生意外,才轉而緊張且焦慮地注意此一事件,看地上的指揮中心如何將三名太空人平安地帶回地球。救援的過程漫長,且充滿著許多不可預知的變數。大多數人認為救援成功的機會渺茫,簡直就是不可能。但是在4月17日的中午,太空人在休士頓中心的指揮下回航,燃燒的太空艙穿越大氣層,音訊中斷數分鐘之後,奇蹟式地掉落到南太平洋。全球透過衛星轉播看到三位疲憊、憔悴,卻依然活著的三位太空人,被等候多時的航空母艦派直昇機至降落地點救起,瞬時舉世為之歡騰。
從原訂目標的角度來看,阿波羅13未如預期地登上月球,攜回月球上的岩石,應判定是一次失敗的任務,但是卻成功地將遇難的太空人救回地球。而事後的調查發現造成此次意外的氧氣筒爆炸,並非太空人操作不當。其爆炸原因在地上發射前即已存在。執行阿波羅13任務的指揮官,三名太空人之一的詹‧洛威爾於1993年將整個事件回顧,並寫成一本書,名叫“失去的月亮”(Lost Moon) ,稱此次任務為“最成功的失敗”並將成功的救援歸功於當時在千里之外給予支援的數千人及團隊合作。
將一個意外事件由六天濃縮成二個半小時的影片,自然有其戲劇性和張力。但阿波羅13所經歷的真實故事,在漸被淡忘的二十餘年後,重拾來看,仍有其吸引人之處。而當影片中太空人在海上被救起,休士頓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爆出一陣歡呼,配合著背景音樂,依然讓人為之感動莫名。
在這影片中有幾幕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
“阿波羅13”的氧氣瓶引發爆炸時,休士頓指揮中心的許多控制系統同時顯現異狀,紛紛向中心主任金‧克爾至報告,場面混亂。面對突發的問題,金要求“一個一個報告”,並要大家鎮定,軍心才得以安定下來。
充當太空人救生艙的登月小艇,二氧化碳上昇,會使太空人喪失神志,甚至喪命,解決的方法是將控制艙的空氣過濾器接到登月小艇,但二者一頭是方的,一頭是圓的,並不相容。金‧克爾至要求眾人想辦法將一個方的栓插在一個圓的洞裏(put a sguare peg in round hole) ,表示無論如何也要將不可能的事化為可能。因為控制艙和登月小艇是不同單位設計的,金再加上一句“都是官僚所造成”,意指各自為政,缺乏整合。
肯‧馬丁葛里是原“阿波羅13”的隊員, 因飛行醫師誤判為可能會出痲疹而被陣前換將,得知飛太空意外發生,即被控制中心召喚,在模擬中尋找如何減少電力消耗,以及啟動電力的程序。工作人員問他要不要休息,他說:「他們沒得休息,我就不休息」。
二名太空人情緒不穩,而有爭吵,一位暗指另一位在攪動氧氣筒之前,沒有先檢查儀表上的數字。三人指揮官詹‧洛威爾安慰負責的太空人說:「不要自責,如果坐在左邊,當休士頓要求這樣做時,我也會照做。」
“阿波羅13”發生意外後,尼克森總統去電問成功救援的機率有多大?指揮中心的金主任肯定地說:「我們不會失去他們。」他這股堅定的信心一直支持著太空人成功地回到地球。
詹‧洛威爾的母親安慰著她的孫女說“不用擔心,如果他僅有的是洗衣機,他們也可以將之開回來。”她對兒子有著無比的信心。
故事中整個救援過程沒有出現一位神勇蓋世的“藍波”或終結者“阿諾”,有的是相關的人適時伸出援手,或依據專家提供的資訊來作研判,想出辦法,群策群力,成功地完成救援工作。
就如同一個棒球或籃球隊不可能因為有一、二位明星球員就經常贏得勝利,但是一個有著良好默契,可以互相支援的隊員,可能因此經常得勝。同樣的,一個企業不會因為有一、二位傑出的英雄而成功,但需要許多成員在自己的崗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並樂於隨時支援其他同仁。
近年來國內高科技產業蓬勃發達,許多公司獲利頗豐,仍以配股、分紅等方式犒賞員工,以優渥的物質條件激勵團隊士氣。這種以成果分享員工的激勵方式固然是好的,然而最為人被看重和稱道的,莫如在環境惡劣、任務堅難的時刻,曾經擁有一群有著共同目標、共患難、彼此支援,有著高昂士氣,以“熱血、淚水、和汗水打了一場美好的仗”的工作伙伴。這樣的團隊合作精神不是其他有形的物質條件可以比得上的,在順境時是如此,在逆境時也是如此。
曾渙釗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本文取材自安瑟通訊1997年4月第9期
管理拾穗(NO.873)
●本文作者曾渙釗 Arthur Tseng 安瑟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本文作者保留所有著作權利●使用或轉載本文請註明作者及出處